在印度尼西亚,所有戏剧表演,均被称为“哇扬”(Wayang)。其中“Yang”是词根,意为“影子”,“Wa”是爪哇语词缀,意为“神圣的”。在众多哇扬戏中,以皮影哇扬戏(Wayang Kulit)最为著名,被印尼国人奉为“国粹”。

      皮影哇扬戏通常是以水牛皮制成的人偶来象征神圣的祖先和神灵形象,并演绎祖先和神灵的故事。皮影哇扬戏的起源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印尼学界一般持“印尼本土起源说”,认为皮影哇扬戏产生于东爪哇地区。起先它是作为一种祭祖仪式。而后,在公元6世纪,印度教文化传入印尼,皮影哇扬戏逐渐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戏剧类型。爪哇文学家对印度教故事进行了合理的本土化再造,如将印度史诗中的故事发生地点变为爪哇本土地点,将梵语姓名改为爪哇语。与此同时,印尼艺术家还在表演过程中加入佳美兰(gamelan)乐器伴奏,将雕刻技艺融入人偶制造中,演出使用古爪哇语和梵语的混合语,从而使戏剧更具感染力。
      到了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皮影哇扬戏在这一时期从宫廷走向民间,皮影造型也由具象转向抽象;而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皮影哇扬戏又成为印尼人民反抗殖民者暴政的武器;印尼独立后,政府也借皮影戏来宣传建国五基;印尼旧秩序时期,皮影戏又被用于传达苏加诺总统的扫除文盲政策和与马来西亚抗衡政策;在印尼新秩序时期,又被用于传达印尼国家建设的信息。
皮影哇扬戏的演出首先以佳美兰乐队的乐音开始。乐队由约25名音乐家组成,使用包括锣、金属风琴、木琴等多种乐器,有时还会加入女性和声。而后“达朗”(dalang)唱起歌谣,并从助手手中接过人偶,开始表演。
      皮影戏表演的舞台上,灯象征太阳,香蕉树干代表大地,幕布表示宇宙秩序,操纵干被看作骨骼,而拉线被认为是筋骨。表演通常是晚上开始,第二天天明结束。观众一般坐在投射出影子的一侧,也可以选择坐在“达朗”表演的一侧,欣赏令人惊异的美丽人偶。
      在皮影哇扬戏演绎的史诗中,善良的一方位于幕布右侧,邪恶的一方位于幕布左侧(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印尼人也认为右手是圣洁的,而左手是污秽的)。善人通常有着一双杏仁眼、紧窄且紧闭的嘴巴、宽阔的前额、尖尖的鼻子、苗条的腰身、平直的双腿、黑色的脸部和身体,而恶人通常有着圆而突出的眼鼻、疙疙瘩瘩的前额、张大的嘴和厚厚的嘴唇、红色的脸部和身体。但是在戏剧中,人物不是脸谱化的,善恶的分界不是特别明显。善人也有自身的不足,恶人也可能有一丝善念。除此之外,大部分皮影哇扬戏中还存在着类似于“引导者”或“先知”的角色——“普纳加湾”(punakawan),作为善人的指引者,帮助英雄战胜邪恶。

作为皮影戏人偶的操纵者,“达朗”无疑是整个皮影哇扬戏的灵魂。“达朗”通常来自历史悠久的达朗家族,艺术学院很少能培养出优秀的“达朗”。许多“达朗”为使皮影哇扬戏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发展,合理地对这一文化传统进行了创新。如“达朗”Ki Entus Susmono将现代故事引入,如用本.拉登和小布什的形象讲述战争的无劳。“达朗”Ki Sukasman则从欧洲艺术中汲取灵感,设计并制作个人化的人偶形象等。

两个皮影哇扬戏人偶Bagong和Cakila

皮影哇扬戏中的Ajuna

北外继教选编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